交友软件里的“桃色陷阱”,该谁来填
作者:守一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曝光了一批语聊交友软件的乱象。平台公然纵容色情语聊、撮合卖淫嫖娼,甚至通过差异化规则将女性用户物化为“资源”,诱导男性用户充值消费。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平台面对举报无动于衷,而应用商店也未能及时拦截,导致此类软件长期泛滥。
这类并不算隐蔽的灰色软件,为什么能长期泛滥?从其运营模式,或许可见端倪。这类软件普遍的运营模式,是把男性用户定义成消费者,他们去和异性社交,不管文字、语音、视频,都需要花钱。而女性用户非但不用花钱,还可以通过提供聊天等服务挣钱。简单说就是,男用户花钱买到了服务,女用户挣到了钱,都不觉得自己是“受害者”。除了部分对服务不满而维权的用户外,大多用户觉得各取所需,也就纵容了此类软件的“繁荣”。
表面看没有“受害者”,但从社会生态的角度说,这类软件显然不该被纵容。暗藏“桃色陷阱”的交友软件,实际上是把互联网社交异化为“线上夜总会”,刺激出人性里丑恶的部分,把交友异化成一种交易。这种灰色交易,对于健康的社会价值观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毒害。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这种交易是常态,那会对社会风气产生直接的影响。更不用说,灰色生意壮大的同时,这些违规的线上社交会进一步演化为线下违法的色情交易。
要填平交友软件里的“桃色陷阱”,首先还是要倒逼相关平台的责任。比如APP上线的应用商店,不能只是做简单的流程性的审核,把锅都甩给APP运营方和用户。当然,考虑到这类APP表面只是提供了网友互动的渠道,确实难以事先评估其是否可能演变出涉黄交易,但应用商店可以通过抽查和畅通举报等方式,强化后续的核查,这也是分内之事。很难想象,如果现实世界中的商场内,有店铺存在大量非法交易,商场可以完全不用承担责任。
其次,对于软件的具体运营商,也要强化其法律责任。一个灰色现象是否蔓延,关键看其违法风险是否高于违法收益。如果提供类似色情交易服务的平台,即便被举报也只需下架即可了事,甚至还能用“技术中立”等借口为自己辩护,自然会有更多人铤而走险。相反,运营方一旦被发现,不仅要退还经济收益还要承担法律责任,那在运营此类软件时,他们就会三思后行。
可以说,“桃色陷阱”或涉黄服务,是伴随社交软件诞生而持续存在的问题。每一轮的媒体曝光和监管集中整治之后,过不了多久又会有新的平台改头换面、卷土重来。这暴露的最大问题是,对责任划定还不够清晰,对违法者的追责远远不到位。若不能在制度以及执法环节加强打击,这个灰色产业链就很难杜绝。(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