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违规补课被点名:“禁补令”为何“落地难”?
高家千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河北、江苏、河南等地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的典型案例,并就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提出要求。(4月11日 《人民日报》)
与教育主管部门整治决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中学生睡眠时间不足的现实和家长对禁补的“暧昧”态度。《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显示,初中生每天只能睡7.48小时,而高中生更只有6.5小时,远未达到教育部的要求。在补课与不补课的调查中,26.1%的家长明确支持补课,36.8%的家长持观望态度。政策的约束、学生的负担以及社会、家庭的焦虑,一览无余。
这种看似矛盾的“拉扯”根源在于,有些地方政府和学校把“升学率”当成彰显教育强的招牌,以此争取更多优质生源;家长则希望孩子考上好大学,拥有好未来。在社会需求和“考好即有回报”的现实背景下,违规补课在一些人眼中,不是单纯的道德与合规问题,而是一种在激烈竞争中谋生的策略选择。
大多真实的高中校园,让人唏嘘:清晨准时响起的冲锋号与深夜下自习的铃声,“声声回响”;课桌上,书本与眼药水“比翼齐飞”;教室里,咖啡味与风油精气味“同室争芳”。“阳光体育”的课表张贴在教室门口,随时迎检。班干部每天手写在黑板一角的课表,才是“真爱”。今年清明假期,四川某家长“高中双休影响孩子考好大学”的留言登上热搜,正是这种矛盾与纠结的真实写照。
教育部的“禁补”是动真格的,但年年补也是真实的,看来光“堵”不行,还要“疏导”。“疏”就要从制度的“根子”上下手。一方面,用学生身心健康指标替代传统的“以分取人”的评价,谁还会顶风补课?另一方面,参考上海“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让重点高中学生在复旦等高校选修课程并兑换学分,把升学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也缓解家长焦虑。当升学率与资源分配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时,“禁补令”自然会成为历史。
当然,制度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还需要在实践中寻找更优解。当校长的绩效考核表上“学生睡眠质量指数”“学生体质健康指数”排在第一位时,课堂上便没有了此起彼伏的哈欠声,教室里也闻不到风油精的气味,师生也不再是靠咖啡“续航”的“人肉电池”,这场为了分数抢时间的“战斗”注定退场。
教育不是计时的沙漏,更该像一个装满了希望的小盒子,慢慢积攒着孩子们成长的各种可能,教育的价值是超越分数的成长,唤醒生命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