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停潮”下的“月子难安”: 监管何时为产妇托底?
陈可昕(广西大学)
近期,杭州多家月子中心接连关停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蜜悦、海豚湾、初蕊等品牌门店突然停业,导致产妇被迫中断产后护理,月嫂面临失业困境。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部分企业经营乱象,更揭示了当前月子服务行业在监管、消费者权益保障等环节的深层问题。
从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到,此次事件对消费者和从业者的影响最为直接。杭州市萧山区的马女士在短短一个月内遭遇两家月子中心关停,孩子出生仅10天就被迫搬离,这对产妇的产后恢复和新生儿护理造成严重干扰。据医学专家分析,月子期间产妇身体虚弱,需要稳定、专业的护理环境,频繁更换场所可能增加感染和产后并发症风险。而像马女士这样预付全款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仅其所在的微信群就有100多名产妇受影响,涉及金额从数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与此同时,月嫂群体也成为“被牺牲”的一方。报道中提到,初蕊月子中心的月嫂涂阿姨虽与马女士签订了私人服务协议,但依然对未来就业充满担忧。这种因企业突然倒闭导致的职业不确定性,反映出从业者权益保障机制的缺失。
此次事件中,多家月子中心在关停前仍正常收取费用,甚至通过社交媒体持续宣传,消费者完全无法预知风险。这背后暴露出两个关键问题:
其一,行业准入门槛模糊。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私营月子中心多以“健康管理公司”或普通有限责任公司名义注册,经营许可审批缺乏统一标准。一些企业仅凭租用场地、雇佣月嫂即可开业,服务质量、卫生条件、应急能力等核心要素缺乏硬性约束。这种低门槛导致市场鱼龙混杂,抗风险能力弱的企业一旦资金链断裂,便可能迅速“跑路”。
其二,预付资金监管真空。 马女士的经历显示,消费者往往被要求一次性支付全款,但预付资金并未纳入第三方监管。爱家月子中心在宣告破产前两个月仍在收取费用,初蕊月子中心关停前一周还在接收新客户,这说明企业经营异常时缺乏预警机制,消费者资金安全完全依赖企业自律,风险极高。
另外,在事件发生后,属地街道和政府部门虽已介入,但处置过程暴露出协调机制的不足。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为马女士提供置换月子中心并补贴60%费用的方案,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但类似方案能否覆盖所有受害者?报道中提到,宁波市针对爱家月子中心闭店事件成立了工作专班,但处置方案仍在研究中,这反映出跨区域、跨部门协调的复杂性。
针对此次事件,浙江近远律师事务所律师周仙提出的“分期支付”“保留凭证”等建议具有现实意义。但从长远看,仅靠消费者提高警惕远远不够,必须从制度层面构建保障体系:
首先,明确监管主体与行业标准。 应尽快将月子中心纳入卫健部门或民政部门的专项管理范畴,制定统一的卫生条件、服务人员资质、应急预案等标准,避免企业“挂羊头卖狗肉”。
其次,建立预付资金存管制度。 可参照教育培训机构监管模式,要求企业将预付费用存入银行专用账户,根据服务进度分批划拨,降低消费者资金损失风险。
最后,完善退出机制与救济渠道。 对于经营异常的企业,相关部门需建立预警公示平台,及时告知消费者风险。同时,探索建立行业风险保障金,用于企业破产时的消费者补偿。
此次杭州月子中心关停事件,既是对行业的一次警示,也为完善社会治理提供了契机。只有通过强化监管、规范经营、健全维权机制,才能让消费者真正“坐好月子”,而非“坐立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