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让学生参与校园治理成常态

 2025/4/9 14:34:33 《科学时评》 作者:中国教育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形成协商治理的良性互动,才能推动学生参与校园治理常态化

近日,为解决校门口交通拥堵问题,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组织了一场特别的“蓬莱小镇议事厅”活动,让小朋友们与多位区人大代表面对面进行对话,共同探讨化解交通拥堵的好办法。

学生参与校园治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校园是学生们的校园,学生是校园不可或缺的治理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还体现在校园治理活动中。蓬莱路第二小学的做法,打破了传统的单向管理模式,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校园治理新格局。

学生参与校园治理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学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只有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治理,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学生走向社会之后,依靠这些能力,才能更好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学生参与校园治理也有利于提高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能力。校园治理政策出台的过程,其实就是综合平衡学生、教师和学校各方利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举足轻重。《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了管理育人的要求,提出要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治理政策制定,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才能提升自我约束能力,成为政策的坚决执行者、维护者。比如,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文明公约的制定,就会自觉地遵守规则,主动维护规则权威,进而从被管理者转变为规则的维护者。此外,学生参与校园治理,还能缓和家长与教师、学校之间的矛盾,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虽然如此,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障碍。从认识层面看,部分学校管理者认为“学生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将学生简单定位为管理对象。学生自身则普遍缺乏参与意识,将校园治理视为“校方事务”。一些学校尚未建立完善的学生参与制度,参与渠道单一低效,诉求表达主要依赖校长信箱、意见簿等传统方式,缺乏数字化、常态化的参与平台,导致学生意见难以形成有效闭环。如果要实现学生参与校园治理常态化,就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寻找治理创新的突破口。

学生参与校园治理最缺乏的是表达意愿的空间,学校和教师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和平台。学校和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教育引导他们参与到校园治理当中去。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开发“校园治理”等校本课程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情景模拟、问题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治理素养;还可以通过设立“治理创新奖”等激励方式,鼓励更多学生贡献校园创新治理的智慧。

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形成协商治理的良性互动,才能推动学生参与校园治理常态化。想要发挥中小学生参与校园治理的主体作用,必须构建完善的制度、系统化的参与机制和搭建顺畅的参与渠道,形成协商共治的良好局面。建议学校制定学生参与校园治理实施细则,明确参与范围、方式和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在重大事项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学生、教职员工、学校多元主体参与的校园治理机制,建立提案提交、意见征集、结果反馈的全流程参与闭环机制等。学校还可以利用数智技术,建立“线上议事厅”,实现学生参与校园治理数智化,为学生参与校园治理赋能增效。

(作者系湖南警察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