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平台岂能对未成年人“举牌”乱象装聋作哑

 2025/4/7 10:06:58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柳舒婷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柳舒婷(山西大学)

近期,多名网友反映,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举牌”现象暗藏色情内容。记者调查发现,有一些人借助举牌的形式,买卖淫秽色情图片和视频,形成了一个由举牌者、代理和买家组成的利益链条。在这个链条中,甚至不少地方都有未成年人的身影。(4月5日 央视新闻)

“举牌”本是二次元文化中的互动形式,却在利益驱动下异化为软色情交易工具 。当未成年人手持“定制内容”的牌子从身体部位滑向私密部位时,其性质已从文化表达蜕变为网络性剥削。从记者调查可见,这一灰色产业链条分工明确:未成年人充当内容生产者,代理负责跨平台引流,总代理通过层级分销攫取暴利。更令人痛心的是,未成年人既是产业链末端的受害者,又在利益诱惑下成为主动参与者,形成“买家-卖家”身份转换的恶性循环。这样的恶象的形成绝不只是亚文化的异化所导致的,平台的责任的缺失与法律的滞后性更加助长了这种不良现象。

算法推荐成罪恶放大器。平台引以为傲的“投其所好”算法,在此事件中沦为软色情扩散的帮凶。调查显示,用户只要点击过擦边内容,平台就会持续推荐“腿举”“s举”等变异关键词,形成精准“色情信息茧房”。多数平台的未成年人模式需要自主开启,部分入口甚至深藏五级菜单。这种“防君子不防小人”的设计,无异于为黑灰产敞开方便之门。

现行法律对“身体写字”等行为的定性存在模糊地带。更棘手的是,当未成年既是施害者又是受害者时,现有法律在惩戒与保护间陷入两难。这种监管难题,使得代理群内“非绿接单”“卷单私聊”的黑话愈发猖獗。

网络乱象亟需得到控制,将犯罪的种子扼杀在摇篮需要平台和法律双管齐下。

平台需刮骨疗毒式整改。建立未成年人内容创作者审核机制,对露肤度、动作幅度设定AI识别红线;切断“擦边视频引流-私域交易”的跳转链条,对导流话术实施即时封禁。

法律亟待长出“钢牙利齿”,将“软色情举牌”明确纳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制范围,对总代理实施“组织未成年人进行淫秽表演”的刑事追责。借鉴浙江法院“网络隔空猥亵”定罪先例,突破传统淫秽物品认定框架。

此外,未成年人在网络行为认知上存在诸多偏差,对自身身体权益在数字环境下的边界缺乏清晰认知,亟待在学校开设“数字身体权”必修课,通过模拟法庭等形式重塑身体尊严意识。

当算法将未成年人身体转化为流量商品,当平台在监管责任前选择性失明,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网络清朗空间,更是数字时代的教育主权。治理“举牌”乱象,既需对违法平台祭出“永久下架”的利剑,更需构建“法律震慑-技术阻断-价值引领”的三维防线。唯有让每个青少年理解:身体不是流量密码,尊严不容明码标价,才能真正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软色情黑手。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