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增加人畜共患病传播风险
全球气候变化,正重塑着地球生态,对人类健康和疾病传播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近百年来,多数人类疫情与动物有关——60%的人类传染病源自动物,50%的动物传染病能传染给人类。1970年以来,超75%的新发和再发传染病为人畜共患疾病。
人畜共患病指从动物传播给人类的疾病,如埃博拉病毒、登革热和疟疾。气候变化改变温度、湿度和降雨模式,直接影响病原体、媒介生物和宿主的分布与行为,重塑人畜共患病地理分布。传染病暴发需宿主、病原体、环境相互作用,而气候变化正同时影响这三个要素。
温度升高会导致媒介生物活动范围扩大。气温升高会加速蚊虫的繁殖速度,并扩大其活动范围。例如,伊蚊是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媒介,其分布范围已从热带地区向温带地区扩展。极端降水事件则为媒介生物提供了更多的繁殖场所。例如,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钉螺在洪水后大量繁殖,导致血吸虫病的传播范围扩大。
375种已知传染病中有218种因气候问题而被强化。其中,洪水、降雨和全球变暖与疾病的联系最为密切。在中南美洲,1950-1954年间与2016-2021年间,因温度和降水变化,登革热传播再生产潜力提升17%-80%。此外,欧洲蜱传脑炎、非洲裂谷热传播增强,西尼罗热向多地扩散,莱姆病、疟疾疫情在欧美、非洲也呈恶化态势。
气候变化加剧野生动物与人类间疾病传播。野生动物贸易和人类活动,增加了人畜接触频率,提升了人畜共患病暴发几率。气候变化导致的人口迁移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重新分布,使人类暴露于尚无法免疫的病毒。
全球变暖改变疾病传播的地理分布格局。原本较冷地区气候转暖变湿,催生新传染病。以西尼罗病毒为例,候鸟将其从非洲、中东带至欧洲,库蚊负责传播与越冬扩散。病原体的传播格局也在不断变化,如热带病原体可能会传播到原本较为寒冷的地区,增加这些地区人群感染传染病的风险。
气候变化借改变动物宿主分布与行为,间接影响人畜共患病传播。气候变暖驱使动物向高纬度、高海拔迁移,加大物种间接触几率。此外,气候变化会降低动物宿主免疫力,如高温干旱削弱动物免疫系统,提升病原体传播风险。
总之,气候变化通过改变了病原体和宿主动物的生活环境和行为,使病毒在原本不常见的地方暴发,引发更频繁和更大规模的疫情,改变病毒的地理分布格局。为应对这一挑战,国际社会需加强监测与预警,改善环境卫生,并通过国际合作推动热带病的消除和防控工作。
(作者赵大勇系山东省滕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治医师,赵序茅系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