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不得强制购买校服”,让着装回归实用舒适

 2025/5/22 8:53:31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王诗雨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王诗雨(华南理工大学)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完善校服管理工作机制、规范选购管理和行为、强化服务保障,促进校服质量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确保进校园的校服优质、合体、美观、舒适,充分发挥校服育人和审美功能。(5月20日 《羊城晚报》)

这一政策的出台,既是对过往校服管理痛点的精准回应,更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

长期以来,校服质量差与价格高是被家长和学生诟病的两大问题。部分学校采购的校服存在甲醛超标、纤维含量不达标等安全隐患,甚至出现“毒校服”事件。此外,校服设计不合理、面料不透气等问题也普遍存在,影响学生穿着体验。而校服采购环节的不透明,导致校服价格的制定远远偏离市场规律。部分学校通过“定点采购”“捆绑销售”等方式强制家长购买高价校服,甚至出现一套校服价格高达数百元的奢侈化现象,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还有许多学生因校服不合身或款式更换频繁而闲置衣物,形成“买了不穿、扔了可惜”的尴尬局面,也进一步造成了资源浪费。

事实上,政府对于校服乱象的治理早有基础。早在2015年,教育部、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这是第一个国家层面系统规范校服管理的指导性文件;2022年,教育部开展中小学生校服选用采购专项检查。而本次广东省新规的出台,则进一步推动校服改革的标准细化与切实落地。

新规通过明确采购遵循“实用、耐用、经济、舒适”的适度原则,遏制高端化、奢侈化倾向,并将校服价格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同时要求采购合同明确质量技术标准。这一机制既保障了基本质量安全,又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对校服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等回收机制的探索,以及对使用天然环保面料的要求,既节约了社会资源,更在学生中培养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并且,“两个自愿”原则和“非城镇中小学校原则上不要求统一着装、购买校服”的规定,从根本上铲除了强制消费的土壤。文件明令禁止“定商标”“设资格库”等行为,要求校服采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种“去行政化”思路,既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精神,也与深化“放管服”改革方向一脉相承。

更深层次上看,传统校服政策常陷入“表面平等”的误区,用统一着装掩盖不同家庭经济能力的差异。而广东省新规则展现出更具人文关怀的治理智慧: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统一着装上学,另一方面建立贫困生无偿配发制度,并鼓励企业捐赠。这种分层支持体系,既维护了校服的文化认同功能,又防止家庭因校服费用高昂陷入经济压力。当农村学校不再被强制统一着装,当贫困学生不再因买不起校服而自卑,这种差异化的包容政策,正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生动注脚。

广东校服新政绝非简单的采购流程调整。政策通过“家长参与、社会监督、全程公开”的机制,构建了多元共治的校服管理体系,是一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这一政策不仅守护了学生的健康与权益,更以小见大,为教育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和公平治理提供了范本。我们期待,这一件件校服能够真正温暖祖国花朵的未来。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王诗雨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