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须系统破局

 2025/4/21 15:29:43 《科学时评》 作者:中国教育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在前不久结束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中外参会者提及的“高频词”之一。不仅有多所高校校长分享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与模式,也有专家直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困难和挑战。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直接影响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如何让高校科技成果真正“转得动”“转得好”,更好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系统破局。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解决“不愿转”的问题。体制机制障碍导致“不愿转”现象存在。评价导向偏差导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论文发表和奖项申报上,对成果转化缺乏内在动力。对此,要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深化评价体系改革。高校应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对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适当弱化论文指标,强化成果转化实效的权重。同时,简化权属管理流程,加强财政、科技、发改、纪检等部门的政策贯通,解除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后顾之忧。此外,还应建立快速决策机制,对一般性成果转化事项由技术转移机构直接审批,缩短决策周期。

强化市场需求对接,解决“不能转”的问题。市场需求对接不够是“不能转”的根本原因。一些科研项目从立项之初就缺乏市场调研,科研立项与市场脱节,忽视了产业真实需求,企业深度参与率较低,导致科研成果“先天不足”,难以获得市场认可。高校科研人员不了解行业技术瓶颈和市场需求,而企业也难以全面掌握高校的科研动态和成果储备,导致供需信息不对称。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需求导向的科研机制。高校应强化产教深度融合,改革科研立项流程,将市场可行性分析作为项目评审的必要环节;鼓励与企业联合申报课题,共同出题、联合答题,确保研究方向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同时,构建高效的信息对接平台也必不可少。政府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统一的成果数据库和市场需求的动态监测系统,定期组织“技术相亲会”,促进校企面对面交流。

完善转化服务链条,解决“不会转”的问题。转化服务链条不完善是高校科技成果“不会转”的原因所在。技术转移机构存在人员专业性不强、服务功能单一的问题,缺乏市场分析、价值评估、商业策划等高端服务能力,导致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被卡在了“最后一公里”。因此,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队伍是当务之急。高校应引进具有科技、法律、金融复合背景的专业人才,打造“技术经纪人”团队。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同时,加强中试孵化能力建设也至关重要。高校应联合企业和政府,共建共享中试基地和产业加速器。通过设立概念验证基金,支持早期成果的可行性验证,优化政策激励环境,制定公开透明的收益分配细则,健全多元化融资体系,加大风投力度等举措,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和服务体系,真正解决“不会转”的问题。

(作者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所长、湖南省教育战略研究中心智库理事)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