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会议 > 正文

第五届国际农业基因组学大会

 地点:广东  发布时间:2019/9/27 15:14:18 字体大小:+
 会议开始时间:2019/11/21  会议结束时间:2019/11/23

Agricultural Genomics 2019---Big Data for BetterAgriculture

时间:2019年11月21-23日

地点:大鹏新区佳兆业万豪酒店(中国·深圳)

主办方

中国农业科学院

Nature Genet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Plants

承办方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大鹏新区管委会

国家农业基因组科技创新联盟

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

一、会议日程

二、会议注册

请参会代表积极登录会议专题网站(https://www.nature.com/natureconferences/ag19/registration.html或者https://bm.eventist.cn/index.html?eventid=2008)在线注册,以便会务组及时做好食宿等安排。

注:注册费包括会议报告、会议期间餐饮、会议期间会场接送、会议日程。会议期间住宿可通过大会注册网站自行选择酒店,费用自理。

会议注册费采用银行汇款或转账方式。

收款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银行帐号:44201018900052500717

开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葵涌支行

纳税人识别号:12440300088261482M

地 址:深圳市大鹏新区鹏飞路7号

电 话:0755-23250151

汇款时请附言:第五届国际农业基因组学大会XX注册费

三、Keynote speakers

Susan Wessler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分子遗传学家,主要研究转座子在基因与基因组进化中的作用。现为加州大学河滨分校Neil and Rochelle Campbell科学教育创新主席,曾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内政部长(Home Secretary of NAS, 2011)。曾荣获多项荣誉,包括2011年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ASPB)Stephen Hales奖、2012年美国实验生物学会联合会(FASEB)卓越科学奖以及2015年McClintock植物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奖等。

李家洋 Jiayang Li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植物分子遗传学家,研究领域为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与代谢的分子遗传学,主要以粮食作物水稻和模式植物拟南芥等为材料,重点研究植物生长素和独脚金内脂的合成途径与作用机理和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础,致力于水稻的分子品种设计,培育高产、优质、高抗、高效新品种。曾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获得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生命科学成就奖、何梁何利生命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讲演奖、长江学者成就二等奖、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终身会员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陈嘉庚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

韩斌 Bin Han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作物基因组与遗传学家,长期从事水稻的基因组学和数量遗传学研究。完成了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和综合分析,开创了水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体系,系统研究了栽培稻的起源和驯化过程,发现并鉴定了多个控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为水稻遗传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eLife 等国际学术期刊编委、英国John Innes Centre 咨询顾问、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

Jonathan Jones

英国圣斯伯利实验室

教授、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在植物免疫系统领域的研究中做出了卓越贡献。发现了第一个参与植物免疫的跨膜细胞表面受体,有力推动了病原体的识别和防御信号的研究。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植物遗传学,2003年当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委员, 2003年被推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四、报告嘉宾

议题一:提高可持续性的基因组学方法

David Edwards

西澳大利亚大学

教授,主要从事植物基因组结构和表达、基因组变异的发现和应用以及应用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如何促进农作物改良方面的探索是其目前的研究重点。在剑桥大学获得植物科学博士学位后,先后在研究所、政府、企业等机构任职。

Sally A. Mackenzie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教授,长期从事植物线粒体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潜力、植物跨代记忆机制及其在自然适应中的潜在作用等方面研究,开发了用于研究器官介导的植物表观遗传重编程的MSH1系统。曾任职于普渡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

王克剑 Kejian Wang

中国水稻研究所

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的基因组编辑,人工单性繁殖和精确育种。自独立开展工作以来,以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Plant,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染色体工程及基因组编辑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水稻研究所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研究室课题组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染色质生物学分会委员、中国遗传学会基因组编辑分会委员、BMC Plant Biology、生物技术通报(英文版)等期刊编委。

傅向东 Xiangdong Fu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员、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解析植物激素与环境因子互作调控植物生长-代谢耦合的分子机制,研究农作物穗发育和产量性状形成的遗传调控网络。“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中获得优秀,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一等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第十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张天真 Tianzhen Zhang

浙江大学

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棉花育种目标性状的基因与基因组学研究,种质资源遗传基础与创新,及作物育种新方法和新品种选育等科学研究工作。在棉花遗传学及分子育种研究领域整体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研究结果在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Genetics, Nature Communication, Plant Cell, PNAS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50多篇;致力于将棉花基因组研究的理论与技术用于新材料创制和新品种培育与利用研究,已育成推广棉花新品种12个,研究成果获授权专利15项,国家奖2项,省部级一、二等奖8项。先后荣获 Cotton Biotechnology Award、973首席科学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模范教师、“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863先进工作者等荣誉,领导的“棉花的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创新团队”获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议题二:应激功能基因组学(生物或非生物)

Xinnian Dong

美国杜克大学

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植物分子生物学和生理学,特别是水杨酸和茉莉酸在植物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途径及其相互作用机制。鉴定了植物免疫调节剂的主要调控因子NPR1,并在NPR1如何转导免疫信号水杨酸赋予广谱抗病性以及如何将其用于工程作物方面取得了重要发现。其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Cell)、《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现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会研究员(HHMI investigator, 2011)、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 2011)、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Member of NAS, 2012)、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AAM Fellow, 2013),被评为武汉大学杰出校友,荣获中国生物调查学会(CBIS)吴雷奖。

周俭民 Jianmin Zhou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员,课题组的主要研究兴趣之一是植物识别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并激活免疫反应的分子机理。此外,病原微生物能向宿主细胞分泌致病蛋白,使它们得以抑制植物的免疫系统、扰乱细胞活动、最终引起病害。实验室的另一个主要兴趣是阐明这些致病蛋白在宿主细胞内的生化功能。现任国际分子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学会理事会理事、eLife综述编辑、Current Protocols in Plant Biology资深编辑、PLoS Pathogens栏目主编、Molecular Plant编辑。

王二涛 Ertao Wang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从事植物-微生物共生的分子机理研究。包括:模式植物水稻、苜蓿-菌根真菌共生的分子机理;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分子机理;环境因子对植物-微生物共生的调控机理;非豆科植物水稻、玉米和小麦结瘤固氮可行性的探讨。主要成果:1、建立植物-丛枝菌根真菌共生中碳源交换的理论框架(2017, Science; 2017, Molecular Plant);2、揭示菌根共生中磷营养交换的能量来源(2014, Plant Cell);3、分离并揭示转录因子复合体调控共生的分子机制(2014, Cell Research; 2016, Nature Communications);4、鉴定植物识别菌根因子的受体蛋白及下游信号组分(2015, Plant Journal; 2017, Molecular Plant)。

郭红卫 Hongwei Guo

南方科技大学

讲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方面研究,在植物激素生物学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揭示了植物激素乙烯信号转导的一系列分子及生化机制,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乙烯作用的蛋白降解模型和RNA降解模型;揭示了乙烯与多种植物激素(生长素、茉莉素、赤霉素)以及与环境信号(光、胁迫)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现任南科大-北大植物与食品联合研究所所长。

议题三:渔业与畜牧基因组学

Michael Goddard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Ben Hayes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李奎 Kui Li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多年来主要从事猪基因组与育种、猪基因工程、实验用小型猪及医学模型等方面研究。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全职访问教授。现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育种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禽遗传标记学分会副理事长,《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副主编。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授权美国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在国际刊物发表SCI论文200余篇。1999年被评为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2000年被遴选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岗位杰出人才;2004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12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013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个人;2014年获中央机关“五一”劳动奖章。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猪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2008年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创新团队,2012年入选农业部创新团队,2013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2013年度先进集体,2015 年获中华农业科技奖创新团队奖。2016年入选“万人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猪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杨辉 Hui Yang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兴趣主要在于基因编辑技术的基础及应用研究,他的课题组在CRISPR构建基因修饰动物、CRISPR介导的基因治疗以及CRISPR的应用拓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研究成果刊发在Cell、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Developmental Cell、Cell Research等国际学术刊物上,论文他引3000余次。入选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科技部863项目。担任灵长类疾病模型研究组组长。

何舜平 Shunping He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鱼类生物地理学;鱼类比较基因组学;鱼类系统发育。创建了ChinaFishBase鱼类生物信息数据库,实现了鱼类生物多样性和标本信息的数字化管理;运用分子系统学方法在鲤科鱼类系统发育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运用生物地理学方法研究了鱼类物种分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在国际上率先使用分子系统学方法对青藏高原极端环境鱼类的转录组和基因组进行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标本馆馆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湖北省暨武汉动物学会理事长。湖北省科协第六届委员;任《中国动物志》编委,以及《生物多样性》,《动物学研究》,《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和《水生生物学报》编委。先后主持和承担欧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863项目和973专题。得到美国NSF有关生命之树项目的资助、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的资助。

议题四:基因组技术(多组学、单细胞或三维基因组)

Korbinian Schneeberger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种研究所

Bob Schmitz

美国佐治亚大学

教授,主要从事自然表观遗传变异如何驱动表型的可塑性和多样性方面的研究,主要通过结合分子遗传学和表观基因组学的方法研究植物种群,以了解自然表观遗传等位基因(表等位基因)对生命史特征的影响。

刘彭涛 Pengtao Liu

香港大学

教授,刘彭涛研究组运用如单细胞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建立不同哺乳动物具全能性干细胞系。这些干细胞系的开发为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研究提供了研究机遇。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是使干细胞分别在体内和体外分化为免疫细胞,并分析此过程背后的分子机理。

赖锦盛 Jinsheng Lai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玉米基因组学、玉米籽粒发育遗传调控、玉米胚乳基因印迹、玉米基因工程和分子育种。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

阮珏 Jue Ruan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高通量测序技术下的生物信息学算法研发,重点研究序列比对与序列组装。以第二作者发表在Genome Research (2008)期刊的方法学论文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6年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的“2006-2016 年我国高被引论文中被引次数最高的 10 篇论文”。以第二发明人申请的发明专利(ZL200810218338.9)获得2016年“第十八届中国专利优秀奖”。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生物信息学中心农业基因组学技术研发与应用团队首席科学家。

议题五:基因组工程&基因选择

Ralph Bock

马克斯-普朗克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

所长、研究员、德国波茨坦大学教授、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植物细胞器基因表达、遗传互作、生理机能以及代谢研究,同时也探索真核生物基因组进化的机制,以及植物物种形成的遗传和进化过程。在横向基因组转移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荣获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马丁·吉布斯奖章(Martin Gibbs Medal of ASPB)。目前为Plant Cell高级编辑、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和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编辑委员会成员。

Jianming Yu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

教授,主要从事利用先进的基因组技术和定量遗传学理论解决植物育种重要问题方面的研究,在繁殖策略、复杂性状解剖、基因与遗传学、基因组与染色体等方面都有重大发现,在数量遗传学、基因组学、植物育种和统计学交叉领域做出巨大贡献并获得国际认可。目前为爱荷华州立大学Raymond·F·Baker植物育种中心成员和植物科学研究所学者、玉米遗传学执行委员会主席(Chair of MGEC, 2018)、美国作物科学学会院士(Fellow of CSSA, 2018)、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Fellow of AAAS,2018)。

张春芝 Chunzhi Zhang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二倍体马铃薯自交不亲和及近交抑制。致力于将马铃薯从一种块茎繁殖的四倍体作物改造成一种由种子繁殖的自交系二倍体作物。

储成才 Chengcai Chu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储成才研究组主要以水稻为材料,开展农作物源库互作和产量构成、种子休眠和萌发的分子机制研究,并利用分子手段实现对植物基因表达的精细调控和作物品种的分子设计改良。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现为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浙江嘉兴农作物高新技术育种中心副主任、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理事会秘书、主任助理及项目科学家。同时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天津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组织培养与生物技术学会会员、美国植物生理学会会员、中国遗传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植物组织培养与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Frontier in Plant Genetics and Genomics》、《植物学报》、《植物生理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遗传》等编委。

王海洋 Haiyang Wang

华南农业大学

教授,王海洋研究组以开发适应环境的高产、抗气候变化的作物为最终目标,主要开展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以拟南芥为模型,研究光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另一方面是利用功能基因组学工具,对水稻和玉米重要农艺性状(产量、生育力、植物结构、抗逆性等)的关键调控基因和调控网络进行鉴定,阐明调控这些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和作物的产量潜力。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组首席科学家。

议题六:进化/驯化遗传学

Loren Rieseberg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挪威艺术与文学学院院士,主要利用进化基因组学方法和野外和温室试验进行植物物种起源和进化研究,利用野生极端生物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农作物改良以及入侵杂草防控研究。现为伦敦皇家学会和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自1999年起担任《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主编,历任美国遗传学协会和美国植物学会主席。

Olivier Panaud

法国佩皮尼昂大学 / 法兰西大学研究院

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转座子(TEs)插入的功能影响及其对作物特别是水稻基因组多样性的影响,为从物种水平研究转座子驱动的作物基因组动力学开辟了新的前景。

程时锋 Shifeng Cheng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王文 Wen Wang

西北工业大学

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来一直进行进化基因组学研究。长期来一直进行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目前已经在Science, Nature, Nature Genetics, 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Review Genetics, PNAS, Genome Research, Plant Cell, Genetics, Trends in Genetics, Genome Biology等重要学术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第一和通讯(含共同通讯)作者SCI论文43篇,合作发表SCI 30多篇。迄今论文被引用共6500 多次,H index为36。2004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首批入选者”,2007年和2012年作为首席科学家分别获得 “973”项目的支持,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现担任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遗传学会动物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编委、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

五、大会组委会

六、会务组联系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注册报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2019年9月30日

附件:第五届国际农业基因组学大会会议通知

声明
1、 今日会议频道仅负责发布会议信息,部分会议信息来自互联网,由于网络的不确定性,今日会议对所发布的信息不承担真实性的鉴别工作。如需参会、汇款、获取邀请函或会议日程,请与主办单位联系,请谨慎选择汇款参会。今日会议不承担任何汇款参会的后果。
2、若您发现信息有误或需要信息发布,请联系:
010-50830819;邮箱:meeting@scitoday.cn.
 
热点会议 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