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食品及包装核酸检测呈阳性 人吃了会感染吗?
进入冬天后,新冠疫情在河北、北京、黑龙江、辽宁等地又开始出现散发病例,给即将过春节的我们又增添了不少烦恼。除了感染病例的增加,我们吃的食品也开始陆续出现一些“问题”。
从最初北京新发地“三文鱼案板上发现新冠病毒”、“豆制品销售区域样品阳性”,到青岛水产搬运工感染疫情,再到最近的雪糕、车厘子、乳清粉等多种食品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忽然之间,似乎好几种食物都被新冠病毒污染了。
那么,食品到底是如何沾染病毒的?新冠病毒会在食品表面存活和传播吗?食品检测核酸阳性了,人吃了就一定会使人感染吗?今天继续跟大家聊聊吧。
病毒会在食品及表面存活吗?
频频在食品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那么病毒到底来自哪里呢?食物是如何沾染上病毒的呢?其实,病毒在食品内是不能生长繁殖的,病毒在食品中是难以长时间生存并复制的,人类才是它的理想宿主。
食品及包装上的新冠病毒主要还是来自感染的人们。
现在国外有很多人都感染了新冠病毒,这里面可能就有很多在从事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工作。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在食品的加工、运输储存过程中,尤其是在超市、工厂、屠宰加工厂等这些从业人员比较密集的地方,如果食物搬运、加工、制作等人员被感染,又没有遵守良好的操作规范,病毒就可能沾染在食品上。
新型冠状病毒需要和感染者近距离接触,通过飞沫传染,并在人体内寄生传播。实际上,它在餐具、餐盒等干燥物体表面可以存活,但是传染性极低。
不过,新冠病毒比较让人头疼的问题是它比较耐寒、不怕冷,可以存活比较长时间。一些研究发现,在4℃下、20%的相对湿度的环境下,这种病毒或许能活20多天。现在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在冷链食品及包装中,新冠病毒可以存活一段时间,并且存在一定传染可能性。
食品新冠核酸阳性 吃了也不一定会感染
大家最关心的是:如果食品检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直接吃可能被感染吗?这样的食品还能吃吗?
其实是不一定的,大家不要因为看到这样的新闻就不敢吃雪糕、车厘子了。
首先,新冠病毒要使人感染,必须要有足够数量、具有传染性的活病毒进入人体。如果只是少量病毒,它们是很难越过我们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就无法使人感染。
其次,雪糕、车厘子中新冠病毒检测核酸阳性,并不能证明有活病毒存在,也不表示吃了这样的雪糕就一定会使人感染新冠。
实际上,目前检测新冠病毒的方法是通过实时荧光RT-PCR的方法检测新冠病毒的特定基因区域。这种方法的检测对象是病毒灭活后的RNA分子,检测结果核酸阳性只能表示它里面存在阳性的新冠病毒基因片段,并不说明其中含有活的新冠病毒。
另外,目前虽然有冷链食品传人情况,但基本都是市场、物流等第一接触点没有做好个人防护的人员被感染,没有因吃食品而感染的病例。所以,吃了新冠核酸阳性的食品不一定会使人感染,大家也不用太担心吃东西会导致感染新冠,不必过于恐慌。
八个方法降低因为接触食物而感染病毒的风险
平时做好清洁和个人防护,基本上就不用太担心。怎么做呢?还是我跟大家强调的几点:
1.尽量去正规的超市、市场购买食品。
正规超市对原材料的把控一般都有更严格的要求,比如要求进口商提供核酸阴性证明等。日常对它的销售场所也会有更全面的消毒,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也更严格,能更好地保证食物安全。
2.购买食物时,做好个人防护。
购买食品时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比如戴口罩、戴一次性手套等。也可以带上消毒纸巾和干净的购物袋。
使用超市的推车、购物篮前,可以用消毒纸巾或消毒液对把手和扶手进行消毒。因为超市的推车和购物篮都是很多人摸过的,和门把手、电梯按钮一样有可能成为交叉污染源。所以自己使用之前对把手进行消毒是比较安全的。另外,买回家后也可以用酒精对外包装喷洒消毒。
3.购买鱼类、海鲜、肉类等生鲜冷冻冷藏食品时,最好能佩戴一次性手套,或使用一次性购物袋套在手上进行挑选,不要直接用手碰触食物。
从现在来看,进口冷藏冷冻食品的污染可能性最大,所以尽量不要用裸手来接触这些生食品。戴个一次性手套更为安全。
4.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在处理食物之前、期间及之后,都要注意洗手。比如,接触过冷链食品后,也要注意用肥皂洗手,避免没有洗手就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处理熟食和生食之前要注意洗手;上完厕所、吃饭前要注意洗手。
5.分开储存,避免交叉污染。
买回家的肉类、鱼类和海鲜等冷冻冷藏食物,要与果蔬、熟食等其他食物分开包装和储存,避免交叉污染。这是食品安全基本原则,即便没有疫情,也应当这样做。
6.不要用水冲洗生的冷冻食品。
买回家的冷冻海鲜、冷冻肉,尽量不要用水冲洗,因为冲洗很容易导致水花四溅,增加交叉污染的风险。
7.处理食物的案板、刀具、容器等,都要生熟分开。
家里最好准备2-3个菜板,一个专门用来切生食的,一个专门切直接生吃食物的,不要用混。切冷冻食品和熟食的刀,也要注意分开。
8.做熟透再吃。
冷冻肉类海鲜等食品,一定要做熟透了再吃。(文/阮光锋 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
分享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