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地区科学研究离不开学科交叉
“我国对三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由来已久,经历了从单一学科研究到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合作研究的跨越式发展。许多科研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学科交叉。”12月12日,在第二届“高极—三极”青年创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赵俊猛从自己30多年的青藏高原研究体会出发,强调了学科交叉对于地球三极研究的重要性。
所谓“三极”,是指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三极地区作为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和关键纽带,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三极研究日益成为全球科研的前沿和热点。
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预报系统,研究人员发现,从1979年到2014年,三极地区升温速度明显要比全球其他地区快,尤其是北极地区升温更加明显。这种现象被科研人员称为“北极放大效应”。
同时,研究人员自主研发的气候模式针对三极相互作用物理过程开展研究发现,两极气候变化导致了中国与东亚地表温度的异常。这为理解三极联动协同影响中国天气气候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近年来,三极地区正在发生快速变化。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显尧介绍,南极平均每十年增温0.32摄氏度,北极平均每十年增温0.58摄氏度,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每十年增温0.41摄氏度。他们的变化均高于每十年0.19摄氏度的全球平均升温水平。“然而,三极变异的关联机制尚不明确。”陈显尧说。
探究三极变异的关联机制,需要生态、气候变化、海洋、遥感等跨领域、跨学科的学术力量共同参与、交叉联动。
赵俊猛希望,在南极开展一个包含众多观测手段的国际地学计划,通过南极点穿过南极大陆完成一个“十字”形的廊带综合探测研究,并沿此廊带完成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生态、环境、大气等综合科学考察。以此为基础,研究南极与青藏高原地区在气候变化上的内在联系,建立南极大陆地球科学的理论体系。
“随着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研究正在向世界主导地位迈进,这为我国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说,在新技术层出不穷和国际关注逐渐趋热的今天,三极研究遇到了最好的年代,但也将面对更多挑战。
分享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