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新闻 > 正文

施一公:新型研究型大学推动人才培养的“六个关键”

 作者:施一公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11/21 16:40:30 字体大小:

新型研究型大学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六个关键”

施一公

我国博士生教育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初,如今40余年过去,经过不断的革新与尝试,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需要的博士学位制度,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涌现了大批的学界领袖、行业精英,不仅为教育科技事业提供了重要力量,而且在各行各业起到了重大作用,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一项重要行动,是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士生教育体系的一次全面部署。

我国现有博士研究生数量超过61万人,2023年应届博士毕业生达到7.52万人。美国乔治敦大学一项研究报告称,当前美国大学每培养2名理工科博士,中国大学则培养3名。我国正在成为博士生教育的世界大国,不仅有利于满足国家和社会的人才需求,更有助于产出源源不断的开创性思想与成果。但当前博士生培养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博士毕业的标准多是论文发表数量以及学位论文通过“重复率检测”“匿名外审”等底线要求,研究取向变成以论文为导向,为了过“答辩关”,而真正的学术志趣、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不足;依托一级学科开展博士生招生培养,日渐与学科交叉融合的科技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理念出现了不相适应之处;同时,对于国外优质生源的吸引力不强,留学生学历教育中有60%左右的生源来自亚洲,而攻读博士学位的占比更是较少,国际开放多元的人才培养环境尚未形成,与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任务有一定差距。

此次《意见》的出台,在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立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就进一步完善博士生教育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制度安排,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其中,有几点感受最为深刻,一是突出国家需求“纲举目张”,《意见》强调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强化战略人才培养的前瞻布局,包括学科专业布局、学位授权布局,提出要试点问题导向的项目制学位授权,实施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为提高博士生教育在强国建设中的支撑力、贡献力进行积极探索。二是突出数量质量“并驾齐驱”,《意见》强调把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推动规模扩大与内涵建设相协调,在提高博士生比重的同时,着重重塑招生、培养、评价等全流程要素,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导师队伍建设,为有的放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出更大努力。三是突出开放交融“通达兼济”,《意见》强调学科融合、科教融汇、中外融通,优化资源统筹配置,提出了大力推动多学科跨部门联合培养,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协同培养,重点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举办国际夏令营等务实措施,为造就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开辟有效路径。

西湖大学自办学之初,就先从博士生教育入手,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西湖大学正式获批之前,先行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名义招收首批19名博士生,开创了先河,反映了从国家到浙江对博士生教育改革的期待和对博士生培养工作的热切。西湖大学坚持解放思想、不拘一格,围绕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锐意改革、大胆探索,目前已累计招收培养8期2100余名博士生,逐步打牢地基、初步彰显特色,核心是抓住“六个关键”。

一是选拔“准”。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是培养一流博士生的良好开端。西湖大学从一开始就全面实行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打破对考生的身份限制,无论是往届本科生,还是不具有推免资格的应届本科生都可直接申请,现有本科起点博士生超过50%;确立不唯分数、综合考查的原则,主要判断考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坚定的学术志趣和突出的学术潜质;建立完善分级负责、尊重学术的招生制度,组织多轮次招生面试,让导师和面试专家组在选拔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从而精准遴选出符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兴趣、能力与志向兼备的优质生源。

二是师资“强”。有大师资、“大先生”,是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前提。办学伊始,西湖大学就以人才作为立校之本,下大力气面向全球延揽了240位世界级科学家担任博士生导师,全部都是全职加盟,均在各自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中多位曾在世界一流大学长期担任讲席教授,具有多年的导师经历和丰富的培养经验,有140余位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他们怀着强烈的科教报国之心,投身西湖大学这一崭新的事业,带领年轻学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锤炼科研能力、厚植社会责任,实现小我与大我相统一。

三是跨度“大”。大科学时代,学科交叉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关键动力,也是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大势所趋。西湖大学将学科交叉贯穿于教学、科研的全过程、全方位,探索设立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专项,在招生计划、经费保障、资源投入等方面予以支持,鼓励根据实际需要组建双导师组,联合申报交叉培养项目,导师不仅可以跨学科,而且可以跨学院;依托独立实验室制开展灵活的、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合作,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前沿交叉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试点的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中,有18位博士生以具有创新性的选题获得认可,为独立走上科研之路做好准备。

四是评价“新”。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线,也是科技评价的内核。西湖大学带着初生牛犊的勇气,彻底打破“五唯”的紧箍咒,把目光从数量转向质量,以创新成果的不可替代、不可或缺作为主要遵循,并一以贯之至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建立全过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对博士生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等各个环节严格把控,明确不以论文发表数量作为申请博士学位的前置条件,重点审查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并且正在积极探索学位论文国际评审,鼓励博士生通过学术创新成果证明自己的科研实力,博士毕业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以及头部企业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五是保障“足”。博士生作为科研力量的“后备队”,拥有相对“体面的生活”,才能更加专注地投入科研。西湖大学从实际出发优化完善博士生资助体系,统一确定合理的资助标准,通过《西湖大学博士研究生助学金管理办法》明确,助学金由学校和博士生导师统筹设立,助学金的发放标准由学校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初研究确定、全校统一,每年可做动态调整。一方面保证了资助标准能够满足博士生基本生活所需,减少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资助标准不一致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博士生潜心学习、专心科研。

六是环境“活”。在与世界的交往互动中,才能更好地打开全球视野,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引领者。西湖大学着力营造活力迸发的国际化校园环境,对中外学生实行趋同培养,博士生专业课程实行全英文授课;创造条件让学生近距离体验不同文化,组织高水平国际暑期学校,邀请海内外顶尖科学家担任授课教授,定期举办西湖名师论坛、WE论坛等,邀请多位世界知名大学校长以及诺贝尔奖得主分享交流;实施博士生高水平海外交流支持计划,构建国家、学校、学院、导师以及社会力量“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支持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短期出国访学等,引导学生知中国、爱中国,同时看世界、懂世界,未来真正承担起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责任。

接下来,西湖大学将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不折不扣、扎扎实实地开展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迈向全新高度,在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中展现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新作为、新风采。

【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

(原载2024年第2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信源地址:/html/shownews.aspx          
分享1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